欢迎光临甘肃省兰州天一公证处!
理论探讨
理论探讨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探讨

漫谈工匠精神

  来源:admin  2017-01-03 14:22:00  浏览次数:1365 次

 

工匠精神在去年春天沸腾成为一个热词,一些行业和一些人尝试着把自己往这个概念里面装,一部关于“寿司之神”的纪录片也风靡开来。同时,作为工匠的精致和当下社会的快节奏如何适应,成为另外一些人思索的焦点。
我印象最深的关于工匠精神的故事,来自一位业内同行的讲述,他讲的不是行业内的人,而是给他提供服务的人——一位老理发师。老人有自己的职业自尊感,用对职业的敬畏之心,赢得了客户的忠诚,哪怕是排队等候。想来在这浮躁的大环境下,排队是最容易引来“无明业火”的事由之一,似乎所有的等待都是浪费生命,都是不心甘情愿的。因此,但凡不让你完全不心甘情愿的等待,你等待的人都是有本事的。话一不留神就说远,理发老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工匠要有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基于排他的手艺以及对这个手艺的爱护。
直到不久前看顾景舟先生的纪录片,他回顾自己不同阶段制作紫砂壶的状态,总结为“早年怎么仿,中年怎么创,晚年怎么变”。这位“紫砂泰斗”的说法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是的,显然它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是有发展演进的过程的。当然无论是早年、中年还是晚年,顾老所制之壶在市场上一直都是传奇。我的理解,所谓“早年怎么仿”,一方面,徒弟要向师傅学习,从思想到手艺,学做人,学技术;另一方面,要向更高层次的行业名家和大师学习,能获得言传身教最好,求不得的,也要研究和揣摩他们的作品,领悟其外在表象和内涵精神,为自己所借鉴。相信有些人对“仿”字会有偏见,把它等同于“假”。这个问题要辩证去理解,仿的是什么,出于一种怎样的心态去仿,仿出来的东西如何运用,出发点不同,结果也不同,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仿的结果能够经得起检验。实际上真的能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本身也是水平的体现。所谓“中年怎么创”,就是开拓和创新,做自己的东西,树立自己的品牌。在这一阶段如果依然在模仿,不仅会是被淘汰的对象,而且在舆论上也会得到更多负面的评价。至于怎么创,我认为评判的标准也是简单而终极:成为后来人“仿”的对象,而不是后来人依然在仿你的前人的东西。创新可以是在既有的基础上演进和优化,也可以改天换地造一个新局面,创新的原动力,在于相对方的需求,也在于自身对更加美好事物的追求,二者或相辅相成,但总是不可或缺。所谓“晚年怎么变”,就已经是在一定境界层面的讨论,我自认为领悟不到,大概可能是不拘泥于定式,从心所欲,大象无形,在变化中将美演绎到极致。
发散想想,顾景舟先生的归纳放在很多地方都是皆准的道理,比如琴棋书画的技艺,又比如干公证工作。不久前段伟主任在福建省公证协会组织的“我的公证梦”主题演讲比赛上的总结中也提到了日本的那位“寿司之神”,他从“道”的角度讲事情客观的内在规律和本质。他谈到巴尔扎克,一个公证人,把工作笔记整理出来就形成了《人间喜剧》这一巨著。我在想,作为大师的巴尔扎克和作为大师的小野二郎和作为大师的顾景舟先生行当不同,但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用段主任的话讲,他们都得了道。我认为,他们凭一把称手的刀,先杀了鸡解决了吃饭问题,又解了牛得到了领域上的认可,最后屠了龙获得英明一世。他们是用刀的人,可能他们也是造刀的人,又或许他们已经做到了人刀合一。
回忆起另一个事情,2013年的时候我逼着一位当时很年轻的同事写过一篇小杂文,他起的题目是“公证人,法律家还是法律匠?”这篇小文章登在当年的《中国公证》上,翻翻过刊还能找到;即便不去看,相信读者也都能猜得出,问题的答案当时是落在前者上。现在再来回看这个事情,只能说刚出道的我们都敢想敢说,或者还有些放荡不羁。那时的我们并没有理解到工匠和工匠精神的真谛,法律匠,真的做到匠心独具,也不是随随便便谁都可以的。

公证是一个可以创造精神的行业,公证人可以做好的匠人,这些都是应然的层面;公证行业有多少人想要成为工匠,又有多少人能够成为工匠,也会影响着行业发展的方向。从心而择,不必强求,去寻觅有我们特征和烙印的工匠精神。(转自公证观止)

版权所有:甘肃省兰州天一公证处 电话:09317556824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公园路60号   陇ICP备16001705号-1 甘公安备: 62010402000054号 技术支持:长春诺特瑞软件有限公司 后台登录 访问量:32491956 次
0931-7556824 0931-7588025 周一到周五早9:00-12:00 下午13:00-17:00